熊孩子再引熱議,是社會風氣惡化OR家庭教育的缺失?
壹
4月30日,有網友在微博上發布了一段視頻,視頻中是幾名兒童不停地把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地上的鵝卵石丟入水池中打水漂嬉鬧,而兒童的父母正站在一邊,不但沒有制止他們的行為,反而是拿起手機拍照。
該視頻引起了民眾熱議,很多網友都譴責站在一旁的孩子家長沒有勸阻和告誡,也有部分網友說孩子還小不懂事。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建立淵源大家應該都很清楚了,是為了銘記1937年日軍侵華占領南京后制造的慘無人道的南京大屠殺的暴行,同時紀念館也是那30萬罹難的中國同胞的吊唁之地。
有網友說,至今都不敢踏進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因為對那些親歷者來說每一次回憶就像是又死了一回,而參觀過的網友更是表示震撼悲憤不已。
緬懷之地,不容兒戲。
當前來參觀的國人懷著沉痛的心情走出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之后,發現紀念館旁的水池邊有孩子在嬉戲打鬧,心中該是作何感想。
況且,這些鵝卵石也不是普通的鵝卵石,在紀念館的解說詞中有解釋道,每一顆鵝卵石都象征著一個當年慘遭日寇殺戮的受害者的亡魂,用鵝卵石玩鬧是對遇難者的一種褻瀆。
貳
在網上爆出這份視頻的微博網友“上帝之鷹_5zn”大家也很熟悉,因為他此前曾多次爆出身著二戰時期日軍軍裝拍照的“精日分子”照片,引發全民關注。
外交部長王毅也曾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痛斥“精日”為“中國人的敗類”。
為什么會頻繁出現這些“精日”的“中國人的敗類”。我想看到了文章開頭的那張照片,答案就已經很明顯了,家長的不作為,要負很大一部分責任。
“勿忘國恥,勿忘國恥!”這句我們從小聽到大的話,是從什么時候已經變成了一個虛無的口號了呢?
在現代文明高速發展的今天,舊日的戰火和血淚似乎已離我們非常遙遠,國內的風氣開始呼吁民眾摒棄那些舊時代陳腐的觀念和偏見,吸收和接納國外優秀的文化,但什么時候我們卻連國恥和愛國都需要摒棄了呢?
日軍侵華、南京大屠殺,也就是發生了不到一百年的事情,小孩子可以不知道,成年人怎么就能忘記了呢?
遙想當年,無數的革命烈士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舍生忘死,才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安定和幸福。
即使是在和平年代,我們也應該時時銘記當年的苦難,保持著危機感繼續前進。
叁
近日一則男子在公交車上毆打男孩的新聞引發了網友的廣泛討論,“熊孩子”一詞也遭到了廣大民眾的批駁。這則新聞著實應該令人深思,當代社會的戾氣這么重,與我們當今國民教育的單薄和刻板脫不了關系。
孩子小并不是可以為所欲為的借口,蒙臺梭利博士也認為,孩子必須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這是培養孩子獨立人格的前提。
但無論是在哪個事件之中,都還有一個關鍵性的人物——孩子的家長。比孩子無知更可怕的是家長的無能。
家長,作為孩子的監護人和引導者,不僅是在法律上要為孩子的行為承擔負責,還要教育孩子學會敬畏、尊重和承擔責任。
6歲之前正是孩子個性傾向與道德觀念形成的萌芽時期,在此期間家長更是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正確的示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他們樹立規則意識、法律意識,以保證他們在未來的人生中少一些挫折。
不可否認,當前有一些父母的確很不稱職,自以為孩子的任何行為都可以被原諒,無原則、無底線地寵溺孩子,以為全世界都會和自己一樣包容自己的孩子。
我們可以想象,這樣的孩子,將來到了真實的社會中,一定會被撞得頭破血流。到時候,再談孩子的教育,可能就為時已晚。
還有些父母就是因為教育的缺乏而導致三觀不正,而后又將這種不正的三觀傳遞給了自己的孩子,那些自己孩子用鵝卵石玩鬧,還拿手機給孩子拍照的家長就是對這類現象最好的詮釋,妥妥的惡性循環。對于這種家長和孩子,時間會告訴他們一切。
事實上,孩子就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了家長自己的樣子。所以,不僅是孩子需要教育和成長,家長也更需要學習和進步!
2018-05-04 17:00:34